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,中文字幕无码热在线视频,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

成人无码特黄特黄AV片在线,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,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,亚洲成人电影一区二区

《滿世界》新書發布會|韓少功、李修文、穆濤、劉大先、龔曙光對談生命與世界的同步重構

來源: 華商網 作者: 時間:2019-07-29

  

   華商網訊 “他將熟悉的國度披上新妝,這新妝的色彩既屬于他本人,也屬于世界。”

  7月28日,第29屆書博會期間,一場以生命與世界的同步重構”為主題的龔曙光散文集《滿世界》新書發布會暨文學對談會在西安舉行。《滿世界》收錄了龔曙光游歷14個國家的經歷,同時記錄了他作為一個當代文化踐行者對于世界的體悟和認知。

  新書發布會現場,著名文學家韓少功,著名作家、編劇、影視監制李修文,中國社科院研究員、《民族文學研究》雜志副主編劉大先,《美文》雜志常務副主編、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穆濤和《滿世界》作者龔曙光,與來自全國各地媒體記者和讀者一起,展開了一場帶著靈魂旅行的討論。

  作為新書的出版方,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、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巖,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,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王秋玲,《滿世界》責任編輯、《當代》雜志主編孔令燕出席了發布會。

  

  《滿世界》是個人生命的“田野調查”

  當我們不停地上路、停下,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?龔曙光這樣回答,“如果生命被各種各樣的形式所禁錮,旅行就是我們自主的解放方式。”

  作為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、總編輯,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有著多重身份,他是媒體人、企業家、出版家、評論家。近年來,他又多了一重身份:成為了一名作家。

  去年,他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原創散文集《日子瘋長》,引起了文學界的巨大影響,不到一年時間,他又完成了這一部《滿世界》,并且出乎意料地轉到了另一個領域,帶來了一個完全不同題材、關注對象完全不同的新書。

  “很多人身體在旅行的路上,而靈魂放在了別的地方,而我可能是把靈魂背在身上了,腿腳所及之處靈魂也到了。”因此,龔曙光覺得,自己或許能寫出一部和他人不太一樣的書,于是堅持一年時間將《滿世界》寫成了,“我認為旅行對于一個人,特別是現代人來講,是一個特別好的、生命放松的過程。”

  龔曙光說,旅行解決了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,讓人自主地科學調配時間,但靈魂卻始終被各種結論所禁錮,讀的書越多,可能禁錮就越多,因為我們總是在接受別人給的結論,卻很少有自己的結論,“所以走出去對我而言,是我個人生命的‘田野調查’,這是基于我生命的某一個期盼和隱憂。”

  今天的中國人沒辦法不面對世界,日常生活也不斷被外部世界所侵襲,精神生活不斷被外部世界所影響,那么面對這樣一步步向大家逼近的世界,“我們為什么不可以迎上去呢?”龔曙光說,面對這樣的世界,要以一個裸體的生命去迎接它,然后以生命去感受它的優長劣短,感受它的溫暖和堅毅。因此他稱自己的旅行是“有意識地按照世界的來路逆行”。

  而龔曙光也坦言,在跟世界逆向的行走中有邂逅,有些東西遇到了相處很和諧,當然也會有對撞,也就是這些在行走中所邂逅的人類文明的樣式,在對撞之后,使自己歸于平靜和寬容。“每一次旅行,都加深了,或者加厚了我跟世界的生命重構。”

  “所以我說它是我生命的田野調查。”《滿世界》的書中有風物描寫,但這些描寫卻是不一樣的,因為龔曙光將自己的靈魂完全融入了那樣一片山水或者器物,在他的新書中,有10%涉及了經濟,“雖然從傳統文學來講可能不適,但我總是力圖通過自己以一種經濟結構、經濟形態的靈魂領域讓它變美。”

  “只要一個文學家把靈魂擺進去了,不管面對的是經濟還是器物,是山還是水,它都會變美。”所以,龔曙光認為,要重視旅行,旅行會讓生命獲得意外的價值。旅行的時候帶上靈魂,就會對于整個生命的價值有所提升,讓整個生命變得更平和、更豐富,“你會到達你那個世界的重構,你所到達的路,一定是你有意義的生命中,所到達的一部分。”

  

  從《滿世界》走出自己的“小世界”

  “讀此書,讀者可感其胸臆間一片冰心萬潮奔涌,才情噴薄非比尋常。”著名文學家韓少功在現場表達了他對《滿世界》的感受。“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愿意看游記,感覺特別酸。”韓少功說,但《滿世界》顯然不是這樣,它的出現恰逢其時,要重建我們的世界觀,也要重新觀世界。

  他說,今天的中國,與世界有強度的沖突,也有深度的融匯,這對于我們中國的文化、精神是特別大的挑戰,因為中國人其實特別內向,不大善于往外看,都是定居“張家村”“李家莊”,一待就是待一輩子,不太擅長和外界打交道。比如唐人街,這就是中國的一大景觀,中國人喜歡扎堆。甚至有的人幾十年、一輩子就在唐人街守著,說是到了國外,但是他的心態,他的生活氛圍,他的靈魂還在中國的“張家村”“李家莊”的狀態。“我碰到很多海外的老華僑,一輩子也不會說幾句外語,在唐人街待得很舒適。甚至有個入美國籍20年的朋友,都是下意識地說‘他們美國人怎么樣’”。

  因此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,《滿世界》這本書可以帶動、引領更多人來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怎么回事。“深者知其深、活者知其活、實者知其實。”這是韓少功認為這是《滿世界》最可貴的三個特征。

  “在出版界摸爬滾打這么多年,現在龔曙光‘文學回歸’,似乎耽誤了這么多年,實際上卻對他觀看世界有很大的幫助。”韓少功說,“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職業敏感,才會真正有所收獲。如果只是從書本上去道聽途說,通過其他的方式了解這個世界,就達不到這樣的深度。”

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、《民族文學研究》雜志副主編劉大先則坦言,閱讀《滿世界》這本書,是讓自己走出一個“小世界”。

  “生命與世界的這種中介就是旅行。”劉大先說,旅行會涉及到兩個方面,一個是自我的成長,一個是關于他人的認知。自我的成長其實是人類社會上幾乎絕大部分的部落、群落都會有的成長儀式,通過一個儀式,青少年在青春期時要出去游歷,看千山暮雪、看萬里層云,這種實踐讓個體得到了成長,靈魂得到洗禮。

  當你走到一個不同的文化當中,你是封閉起自己,還是敞開心扉接受它?涉及到這種根本性的命題,“旅行”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“出軌”行為。劉大先說,這個行為是從我們之前的固有狀態中出來,是對我們原先秩序的破壞,是對自由的尋求。

  “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涉及到剛剛韓少功老師所說的,‘觀世界’和‘世界觀’。” 劉大先說,《滿世界》這本書寫了14個國家,基本都在歐洲,從空間的書寫上可以看到一個現代歷史的發展,近200年來,中國人的世界觀基本是在收縮大轉型。從“以天朝上國自居”,到被強行拉入到現代世界史,再到新世界普通老百姓也走出去,“這個時候我們對世界有了不一樣的理解,我們關注到南亞、非洲,這其實是新的世界打開方式,” 劉大先期待,將來龔曙光能再寫一個《滿世界》續篇,跟《滿世界》構成一個姊妹篇,構成一個完整的圖式。

  

   保持著對生活的百感交集

  “從《日子瘋長》到《滿世界》,我一直是龔曙光最早的讀者之一。”著名作家、編劇、影視監制李修文如是說。

  在李修文看來,龔曙光的寫作是“永遠主動地生活,被動地等待寫作的結果”,與此同時,他保持著對于生活百感交集的能力,而這種能力,從《日子瘋長》持續到了《滿世界》,“讓我覺得非常鮮明、突出、彌足珍貴。”

  “這本書從態度上給我很大的啟發,就是平靜。”李修文說,龔曙光的這本書,既代表著作者,也代表著今天的中國人,真正開始外觀世界,內觀自身,而龔曙光在面對這個世界的復雜時,讓自己活成了一個平靜的人。

  顯而易見的是,《滿世界》的文氣非常充沛,就像今日對談的主題“生命與世界的同步重構”,相當程度上,就是文章和道路的“知行合一”。“《滿世界》這本書展現出來的生命姿態,其實在回應著中國的傳統。”

  “我相信這兩本書只是一個起點,以前所有的一切,都是為了今天所展開的準備。”李修文說,從《日子瘋長》那種對于鄉土切實的描述、凝望,到今天的《滿世界》里巨大的平靜,這種針對常識出發而并不為常識所大驚小怪的境界,其實僅僅是一個起點,今后還將會有更多的作品值得期待。

  《美文》雜志常務副主編、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穆濤對于《滿世界》,毫不猶豫地給出了“有意思、有意味、有意趣”三個關鍵詞。

  “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,就是心態。”穆濤認為,寫外國的游記,應該用什么眼光去看,最重要的還是心態,新文學存在100年出頭,也有過不少的國外游記,這些游記是什么心態呢,什么都好,什么都是先進的,去仰望、驚艷,“這種心態挺不舒服的。”而《滿世界》里,就是把我看到的東西慢慢講給你聽,他是平視的、交流的。在這里,去布拉格、東京、巴黎,和去農家樂沒有區別,“這樣的心態很重要。”

  “今天很多的游記,很難看,即使有些好的,也存在一些問題,就是一時之見,一人之見。”穆濤說,如果這些寫游記的作者讀書少、閱歷少、心態又有問題,這是很可怕的,而且一時之見問題比較大,受各種社會影響、干擾,會出很多問題。

  穆濤認為,今天的游記丟掉了一個大的傳統,就是《徐霞客游記》式的、《山海經》式的傳統,下扎實工夫,用發現的眼光去有所發現,而不僅僅是“仁者見山,智者見水”,需要繼承的傳統東西還很多。而《滿世界》這本書寫作的路數,每到一處,都是寫自己的認知、認識,“而且龔曙光不拘于文學抒懷,他單純抒情的不多,記事、敘事的態度對我感觸很深,挺好。”

  作為一名編輯,穆濤說自己讀書有一種文體感,而《滿世界》就是有文體感的,“而且好玩的是他做了索引,每一篇文章都有索引,那個索引非常好,都是知識點,既作為強調又作為補充,這也是作者對自己寫文章的尊重。”

  面對世界的變化與更迭 如何與世界重構

  如何面對不可回避的世界文化、文明、政史、經濟的急劇變化與更迭?在游走世界的過程中,又有怎樣的體驗?對談會上,韓少功、龔曙光、李修文、劉大先四位嘉賓現場分別講述了自己的體驗。

  一開始,“沒什么國外旅行經驗”的李修文率先發言,坦言這本書給自己最大的啟發就是在如此平視的語境當中,既有對于歐美的肯定,也有不肯定的部分,到了今天,虛構與非虛構都遇到了很大疑難,“而作者通過這樣的書寫,呈現出了一個非常真實的精神個體,乃至這個精神個體所代表的這個時代的中國人,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  多次游走西方,韓少功說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值得去認知,包括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、借鑒,當然有些東西屬于不同文明的互相尊重。我們整個民族成熟表現在哪兒?韓少功說,表現在我們對整個世界有一個更清晰、穩定、健康的,也是更豁達、包容的心態,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任務。“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對這本書給予大力的推崇,希望我們的1.4億旅游者,出境的旅游者,多多少少帶來一種真正的收獲。”

  “如果從人類學意義上來講,如果你要真正對各地方文化有真正的意見,最短的周期你要有一年,這樣才能有一個全盤的理解。”劉大先講述了自己的留學經歷。他認為,在這樣一個大都會,大家關心的話題是全球視野的話題,而不是眼前一點點的事。只有真正意義上對某個地方有了體驗的經歷,才能深深地對你的情感和思想產生沖擊,你才會產生別出心裁的想法和有意思的新見。

  龔曙光認為,現在寫國外的東西,大家第一覺得淺、第二覺得懸,走馬觀花、東拉西扯,這是事實,“但我認為中國最傳統的一個教訓就是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”這兩句話有很深的意義,但我們慣常在年輕的時候不大能領悟。”

  龔曙光說,曾經認為讀萬卷書是為了學結論、學知識,行萬里路是為了看西洋景,到今天為止,才意識到讀萬卷書是在讀書的過程中,使生命得到修煉。不是為了碼多少知識,而是為了把一個生命,修煉成一個模樣。“剛剛有嘉賓講到了唐玄奘的典故,這是非常有說服力的。”在龔曙光看來,去取經并不是唐僧旅程的唯一收獲,九九八十一難,每一難他都取到了經,每一難,他都由一個有理想的僧人,成為一個有道行的僧人,最后他取回來的其實是他自己。“正如我的這本書,也是我這些年奔走的意外收獲。”

  “這是一種重構,所以我特別倡導我們不管讀書還是行路,帶著靈魂,帶著一個修煉的目標,可能我們的收獲會是雙重的。”龔曙光說,鐘叔河老先生為自己寫的“感題”,而不是叫“序”,是因為老先生一眼就看出了這本書最核心的東西,“一個現代的中國人,看現代的世界,思考現代的中國。”這三個“現代”,把這本書和其他先輩的游記最大區別提煉了出來。

  “在這本書里,我最可以自己肯定的是,我是一個比較純正的現代中國人,我對東西方文化的尊重是同樣的。更確認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活的有理由,中華民族在不斷歷史發展過程,存活的有理由。 ”所以龔曙光坦言,看得越多可能會變得越平和,“我走完滿世界,我為我的民族活得有理由而感奮,而自豪。”